齊來轉入內在

奧修禪咭【轉入內在】
(備註:熟悉偉特及Connolly塔羅牌的朋友們請知悉,這一張奧修禪咭【轉入內在】相近於【聖杯IV】。)
        這就是【奧修襌咭】給我於本年度(2014年度)的生命課題:【轉入內在】。就是連我自己都想不到,宇宙這麼「瞧得起」我!這麼快就要我修這種較高層次的課題,也許是我自己輕看了自己罷了。
        2011年修過了【空】,2012年修過了【世界大同】,上一年──2013年通過了【叛逆者】的考驗,如今來到了一個新的境界【轉入內在】,難度和深度續漸提高,有點吃不消的感覺。
        但其實,【轉入內在】是人人必修的生命課題,我又怎會例外?這是遲早的問題,避無可避,既然我自己都有這個需要,不如今次就同大家一起來探索一下,怎樣可以…【轉入內在】吧!
        「內在」聽下去很虛無縹緲,像是要做身體檢查、要照透視鏡似的!的確,「內在」並非物質世界,觸不到也摸不到,怎樣進入?轉入?其實,我們身體上的各個感官,都是被設計用來與「外在」的世界溝通的,共有五感,而「內在」則靠五感以外的感官去連繫。常聽說人有六感,現在卻在這裡跟各位說,人的感官何只六感!只不過按人類現有的能力,或說一般人較難開發更多的感官而已,可以練好第六感經已不錯。五感是被設計出來與外在的世界溝通感官,但也得清楚了解一點,這「五感」也有其限制性,無論五感多強,都只限與自己身處的宇宙內和與就近的事物溝通得到,而這些以外的,則要依靠五感以外的其他感官了。我們身、心、靈業界常有不少類似「直覺(Intuition)」、「通靈(Psychic)」、「第三眼(Third Eye)」等一般人難以理解的術語,但其實,若各位不曾參與這類學術研究的話,奉勸各位不要沉淪於這些學術用語之上,只會令大家亂上加亂,其實,甚麼學派灌以甚麼名詞去形容這些事物,都只在講論五感以外的其他感官而已,既然都不是我們使用得到的能力,不如暫且放開,了解多一點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吧。
        人類把自己身處的這個空間稱為「宇宙」,但從來沒有人知道,這個空間究竟有多大?即使是現代的科學,也未能給予大眾完美的答案,我們只知道這個空間實在太大,而我們最終會使用的就只有當中的一小片。既然是這樣,幹嗎要花這麼多的時間、資源去探索我們永遠用不到的一大片空間?各國不斷花上龐大經費、人力物力!研製新的天文望遠鏡、太空船等,慕求對「外在」的世界了解更多!但卻很少人關心自身的狀況、生存的意義等等。
        其實,所謂「宇宙」只是一個「統稱」而已,存在的何只一個宇宙?這其實很視乎各家各派和各個宗教自己怎樣定義,各自都有自己的論述。古代中國道家把宇宙畫分為不同的層次,包括有形的部份,和無形的部份。外在那個充滿物質、星體、山山、水水、石石的世界,那個遼闊的空間,承載著萬物的空間是一個「大宇宙」,無疑是有形的部份,但很多人忽略了,每個人自己的身體,或說自己的生命其實都是一個「小宇宙」,而且生命裡蘊含著不只一個層次的宇宙!裡面還有好幾個層次。道家的醫學也把人體和宇宙的關係有這種引述:「宇宙一大周天,人身為一小周天;天有十二重天,而人有十二重樓;天有一年三百六十日,人有三百六十骨節;天有八萬四千星宿,人有八萬四千毫毛孔竅;天有春夏秋冬,人有喜怒哀樂;天有五行,人有五臟…」。可見我們人類本是宇宙的一部份,與宇宙本為一體,但人類往往只顧著追求外在的壯觀,而忽略了自身的豐盛。
        既然自身已經是一個「小宇宙」,為甚麼我們不去花時間、精力,了解自身多一點?幹嗎要花龐大的資源去探索那個用不著的「大宇宙」?或中肯一點說,外在宇宙雖然跟人類都息息相關,但可否平衡一點,花費龐大的資源去探索大宇宙之餘,也應花多一點精力去了解自身的靈魂?就是因為我們過往把焦點幾乎完全投放了在「外在」的世界之上,大大忽略了自身的需要,所以才需要回頭「轉入內在」!
        大宇宙有神去管轄,而我們自身的小宇宙則由自己掌控,所以我們應當去好好照顧的是自己的內在,外在無需我們費心。佛家說:「人心中有佛」,但很奇怪,我眼見的佛家朋友都喜歡在外在找佛來溝通的!他們喜歡上佛堂,參加活動,出國朝聖,好像必需離家十萬八千里才能找到佛似的!這是很多不同宗教人士的毛病,基督徒如是。當然,若人相信神是無處不在的話,外出的確能夠找到,但為甚麼外面的神特別有吸引力?而自己心裡那個就很乏味?這個問題探討下去會很耐人尋味。
         心理學家說人類的智慧接近無限,但到現時為止,人類開發了的智力只有人身體本有的百份之十至百份之十五左右,還有八至九乘仍未被使用。一般人最多用了不足百份之十,歷史上被譽為較強的名人,例如:愛因斯坦、牛頓等,被認定用了百份十五或不超過百份之二十,所以人類其實有無限的潛能仍有待開發。問題就出現了,為甚麼我們只用了這麼少的百份比?其他的真的不能觸及嗎?其實問題在於那百份之十至二十,和另外的百份之八、九十是存在於不同的層次之上,所以要用不同的方式使用。如果按照道家的說法,我們大可以把這兩組層次視為「外在」與「內在」的區別。我們自小接受社會的教育,從少被訓練使用、駕馭「外在」的力量,當然就會成為運用、執行「外在」力量的專家,我們個個都是高手!自然會越少人懂得運用內在的力量。而外在的部份正正就是那比例較少的──那百份之十至二十那片,而內在卻是另外的百份之八至九十。當然,我得強調一點,避免誤導,它們本是一體的,只是從「層次」上去描述,所以說百份之十「至」二十及百份之八「至」九十,因為當中有些部份是重叠的,而且每個人所擁有的智慧都有所不同,是不能以數值去衡量的。分享這些資訊只想大家明白,我們的內在比外在更有力量,我們實在值得花多點時間、精力去與自己的內在溝通合作,請別再把自己整個生命都投放在外在的世界之上,這樣只會得不償失!
        道家很著重「平衡」,換言之身體與心靈的品質同樣重要,要有健康的外在才能向內修行,即是「外在」與「內在」的世界都要同時修煉。但怎樣修煉?恕我無法給予很高水平的答案,因我也不是甚麼專家來的。從前上中醫手力治療課的時候,老教授每堂課都要我們一起練習氣功,並常常強調這不是甚麼呼吸練習這麼簡單,否則就只是一種「帶氧運動」而已。他常常提醒我們「意念」的重要性,「意到‧氣到」這個法則。原來我們的思想主導著我們的身體,和生活上各項事件的「結果」,我們的「念」在那裡,力量就集中在那裡,同時間思考太多事物,範圍太廣,能量就會被徹底分散,就會形成各個部分都不夠能量使用,我們只能把「意念」集中在某一個想創造的結果之上,就會看到理想的結果。這與西方近年流行的「吸引力法則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處。
        一位佛家朋友常常勸我跟她一起學習「抄經」,每次聽到邀請我都幾乎要吐血似的,恕我無能為力,每當聽到要用紙筆去做的事… 要花上沉長時間去做的事,我就敬而遠之!可能是基於童年陰影,每當聽到涉及抄寫,潛意識就會自動連繫到讀書時被罰抄寫幾百次,幾乎把手弄斷的慘痛回憶!當然,這又是一回事,不能相提並論,但不論是她或過往我認識過的佛教朋友,都有一個共通點,他/她們的心境都非常平和,就一點我都很佩服他們,但恕我未能一下子接受這類花上沉長時間去運作的靈修方式,作為一個獨身漢子,生活上太多事情要親身處理,每天能花上半小時、小時坐下冥想已經不錯,所以,大概我此生都不會成為佛教徒的,因為他們的宗教生活太重口味,恕我未能達至這麼精煉。但看來他們的靈修方式似乎又很有效益,值得向各位推薦,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「抄經」這種靈修方式,相信是一個「轉入內在」的有效方法,只要不要來邀請我一同參與便可以了,哈哈!我到現在還是對道家「老子」、「莊子」等哲學較有興趣。
        最後,向各位有上教會的朋友簡介一種非常有效、高質素的靈修方式,不論閣下是基督教徒或天主教徒,或兩者都不是,但只要你喜愛《聖經》,這種祈禱方式將會改變你的一生。
        這幾年來,不少近年認識我的新朋友,都對我的「過去」與「宗教背景」感到好奇,事實上在我新認識的朋友面前,我甚少提及自己有宗教信仰,當然,如果有人問及的時候,我亦不會否認,但不會主動帶出這個敏感話題,這是為了讓自己能更融入世界,與各式各樣的人種接觸、和諧共處,我決定避談宗教。此外,為了在世俗成為一位出色的身、心、靈工作者,一個有效的諮詢人員,我必須保持客觀、中立,包容各個宗教的存在、尊重各人各自的信仰,讓所有來向我求助的人都不會因我的宗教派別而有所忌諱,好讓彼此都能夠暢所欲言,我得使用全人類、不同種族、宗教、政治理念、或無神論者都能接受的字眼和說話的方式與人溝通。所以,若沒有人問的話,我就不說也罷了。
        既然近來越來越多人問及,我亦藉著此機會滿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:我自小都是天主教徒。這就是一直以來,好友們熱心向我推薦他們各自的宗教,但我始終都沒有選擇任何一方靠邊的原因,因為我已經有了自己的原生信仰。在一個聾人聚會晚餐中,一位導師問及相同的問題,我靈機一觸以更幽默的方式向大家公報,說猜中了的會有獎品,很可惜,全枱人無人猜得中,我得開估。當我說出了自己是天主教徒的身份,幾乎全場哄動,這也無可口非,以往我使用過,有效幫助別人成長的方式,大多都是來自印度禪學、中國道家或大量心理學、哲學與西方神秘學等各式各樣的工具,以往較少聽到有基督徒去鑽研這些,但事實上我親身見證了我鑽研這些學術並沒有白費,似乎這些對全人類、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很有幫助。而我又因職業所需,外表形象較中國化,所以若我不說出真相,人們很難猜中。
        說回正題,今次得向大家簡介一種很有效的靈修方式,是我很多年前在隱修院裡學習得來的【歸心祈禱】,只要你不抗拒《聖經》,事實上《聖經》是一本極有價值的靈修工具,適合有各種信仰的人士,包容度極強,只要你願意,不管你來自甚麼宗教,聖經中都蘊含著讓你心靈得以成長的資訊,不妨試讀,每天都看對你有益。
        【歸心祈禱】更適合有閱讀聖經習慣的人士。打開聖經,隨意找出任何一章,任意幾節,用心閱讀,那就是神藉著文字給你當天的啟示。看完後,靜心一會,讓你的潛意識浸淫一番,然後,在章節中選出一個「重點字」或「重點詞語」來做當天的「關鍵字」,注意,越簡短越好,這是竅决,有人會選擇一句句子來做「關鍵字」,但本人卻不太建議,因句子太長,這實在只會分散你的精神和注意力,這是經驗之談。此外,選擇「關鍵字」時請勿使用頭腦,不要用腦汁去分析!因為人類總喜歡學習、運用較能令肉身舒適、原地踏步的方式去修行,別讓你的頭腦去為自己找藉口!神的意旨不會是「隨心所欲的」!只會挑戰你去進步,只會要迫使你去悔改!所以不要欺騙自己。要選擇有效的「關鍵字」,就得暫時拋開頭腦、暫停分析,必須相信自己的「第一直覺」。
        一旦選定了「關鍵字」,其實那個就是你當天要學習的「生命課題」。找一個令身體能舒適靜坐的地方,先用深度的呼吸讓自己的身體平靜下來。初學者,如未接受過靜坐訓練的人士,本人較為建議使用「鼻吸口呼」,這可能跟以往隱修院裡的修士們所指導的方法有少許出入,這只是本人的個人意見。用深、長的呼吸進入狀態,吸氣的時候脹腹,嘗試讓氣下逹至丹田,吸到盡的時候開始慢慢呼氣,記著不論呼或吸都不要用力,以免傷身,目的只為放鬆。一旦開始有「入定」的感覺,就可以開始使用「關鍵字」了。在心裡默念著那個「關鍵字」,重複念著,要慢,要心領神會,雖然是「重複」但無需心急地一個緊接一個,無需像機關槍一樣連珠爆發,每次之間是可以有些少「空間」讓自己在心裡感受字義的,感受一下那個「關鍵字」在教你的靈魂做些甚麼?但無需急於明白,因為你內在的神會幫助你的,所以要慢和配合呼吸使用,還有,只在心裡默念,這個不是口令練習,無需說出口,閉上眼睛、保持微笑、附帶著一份心靈喜悅會更加有效。久而久之,你對聖經的認知就不會謹留於文字上的層面,這是一個用「心」去感受聖言的練習,保證終身受用,一個有效的方式拋開肉眼、頭腦,用「心」去領會聖經的修煉方式。
        當年小弟常常被自己的乾爹Rev. FM Basil Pennington OCSO──【歸心祈禱】的發揚者之一抽問一個問題:「神在那裡?」,被考得多,被罰得多,我就懂得回答:「就在『我心深處』!」,換言之,「神」不用到天外去找,無需坐太空船,也不一定要出國朝聖,尋找神,其實正要往「內心」去尋找,往內找,就找得著,與其周遊列國,不如「轉入內在」!互勉之!

-完-

靈修生活點滴